学院动态

学院快讯

舜徽讲坛·学术论坛第五期学术纪要

发布时间:2022-01-12

发布者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2022年1月4日下午,由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历史文献研究所以及“文献学与经学史”研究群主办的舜徽讲堂学术论坛第五期,在逸夫会议中心2楼会议室举顺利举办讲座,主题为“《周礼》研读法——互文视野下的文本世界”,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吴柱老师主讲。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历史文献研究所陈冬冬老师主持讲座,历史文献所张固也、黄珏老师与谈,文化学系宋亦箫老师、近代史所刘清华老师、近代史教研室李明老师出席了讲座。

吴老师认为解读《周礼》有两把钥匙,一把是名物制度,一把是行文体例。但是以往的学者都没有抓到《周礼》的第2把钥匙,所以古今学者对《周礼》文本的注释解读仍存在许多缺憾。《周礼》现存的天、地、春、夏、秋五官共记载了360多个职官的职能及其礼仪,而总共只用了三万八千字左右的篇幅,能够做到文约义丰,主要得益于《周礼》的作者采用了颇为讲究的行文手法和创作体例,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互文手法和省略手法。

这里讲的互文概念是指中国传统经典注疏学中的互文,与时下流行的西方互文和互文性概念不同,也与现代修辞学的互文修辞格有别。古代注疏学的“互文”概念强调文本内部或文本之间的语义关联,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两种方式:一是同义互文,指文本间或文本内语言成分之间,出于避复、协韵等因素的考虑,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,类似“错综变文”修辞原理。二是补义互文,是指文本间或文本内语言成分之间,为了达到词约义丰的表达效果,采用互相省略、互相补充的语言形式参互成文,类似“互文”修辞原理。同义互文又可分为同义互训类和语义同指类。补义互文又可分为直接补义类和间接补义类。从文本层次的角度又可以将同义互文和补义互文分为五类:句内互文、偶句互文、群句互文、跨篇章互文、跨文本互文。

从汉代郑玄、唐代贾公彦到清代孙诒让都曾指出《周礼》中存在互文的行文手法。吴老师根据郑注、贾疏、孙疏的理解,将各类互文分别作了举例说明。但前人远没有揭示出《周礼》互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,远没有认识到互文对于解读《周礼》文本的重要性。吴老师则指出互文是贯穿于《周礼》全书的、运用于书中各个文本层次之间的、兼有修辞手法和结构体例意义的文本建构方式。

《周礼》对职官制度的记载,有的官异事同、有的事异礼同,这直接导致不同职官的职能和涉及的礼仪制度会有交叉和重复。《周礼》的作者在处理这些重复交叉内容时,往往采用同义避复和省略互补的两种互文手法,所以我们在阅读和研究《周礼》文本时,一定要注意将互相联系的篇章对照阅读。互文阅读法对于解读《周礼》文本的意义在于:同义互文能互证互释,解决词义训诂问题;补义互文能互补互足,揭示隐含经义,丰富史料价值。互文视角的解读将为《周礼》这部经典的阅读法和研究法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,挖掘出隐藏在文本中的许多经义,并纠正自汉儒以来的种种误说。

为了证明互文阅读法对于推进《周礼》文本研究的意义,吴老师以《天官·大宰》为例,列举了《大宰》篇内部以及《大宰》《小宰》《宰夫》三篇之间的互文条目,分别解说其中的同义互文和补义互文,同时对郑玄、贾公彦、孙诒让、杨天宇等前人由于不明《周礼》互文体例而造成的误注误译进行了辨正。所举九例互文,驳正郑、贾、孙、杨诸家误说十余处。

张固也老师与吴老师探讨了《周礼》读法的提法,并且向同学们推荐了张舜徽先生日记中的各种古书读法,同时指出金景芳先生对《周礼》一书的诸多问题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。张老师认为,互文手法的运用与《周礼》官联制度息息相关,并就《周礼》中的“大事”究竟所指何事与吴老师进行了商榷。

黄珏老师认为《周礼》的互文读法相当于校勘学中的“本校”和经学“以经解经”,强调文本的逻辑自洽性。黄老师与吴老师也讨论了《周礼》的成书时间等问题。宋亦箫老师认为这次讲座很有收获,这次的解读法是近代以来解读经典的一次尝试与突破。宋老师接着提问其他经典中是否也有类似《周礼》互文的体例,吴老师回答《春秋》经传之间也被认为存在互文的文本关系。刘清华老师指出,讲座中提到的《周礼》禋祀、实柴、梄燎,贾公彦认为是一种祭法的三个别称,恐怕不可信。吴老师回应道,这例互文只能代表贾公彦的认识,实际上清代学者即指出三者有别,不能混而为一,刘老师的见解是敏锐的。

同学们也积极参与了讨论,吴老师一一耐心作答。在座同学都深受启发,获益良多。